[口头报告]“三生”空间视角下中国历史城区人居环境空间演变和驱动机制研究——以北京外城为例

“三生”空间视角下中国历史城区人居环境空间演变和驱动机制研究——以北京外城为例
编号:67 稿件编号:67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09 10:40:04 浏览:443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5:30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议:[S8] 主题8、人文地理与区域高质量发展 » [S8-3] 主题8、人文地理与区域高质量发展 专题8.4、专题8.9(19日下午,109)

暂无文件

摘要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下,探究中国历史城区的人居环境空间演化过程和机理,对城市历史保护和中心用地的高效集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三生”空间视角出发,选取北京中轴线南二环的外城区域作为案例,采用用地扩展强度指数、信息熵、核密度分析法、重心迁移法等方法,分析了1980-2023年期间该地区人居环境空间演变特征。研究围绕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及生态空间三个纬度,探究其演化过程,并从城市政策、空间生产水平和空间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进行驱动因素分析。结果如下:(1)基于城市政策和空间功能划分“三生”空间评价体系。认为生活空间始终是人居环境发展的主导力量,单一空间功能向生产和生态功能组团或复合的形态过渡,实现从传统人居环境空间向新型复合空间的转变;(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生活空间主要沿城市轴线道路由北向南扩展,生产空间从以第二产业为主转向第三产业金融业和旅游业为主,并主要分布于沿轴线道路的西侧;生态空间则因历史政治事件影响,在南部形成组团态势,呈展现向外斑块化扩散趋势。(3)历史城区空间的演变过程是公共政策引导、商业资本运营和居民自组织协调的双重内外驱动作用力的结果,其中内力集中在历史街区为代表的居民生活空间结构的延续与更新,外力则反映在政策和资本导向下的“三生”空间的转型与更替。对北京外城的案例研究,可更好的理解长期经济社会变迁背景下历史城区人居环境空间的变化和特征,且有助于丰富城市核心区规划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关键字
“三生”空间;历史城区;人居环境;空间演变;北京外城
报告人
郑祎
博士研究生 北京工业大学

稿件作者
郑祎 北京工业大学
戎卿文 北京工业大学
戴俭 北京工业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 会务总协调  

● 学术安排

 

辜克兢

13950003604

gukejing@xmu.edu.cn

辜克兢

13950003604

gukejing@xmu.edu.cn

柳    欣

13806024185

liuxin1983@xmu.edu.cn

窦    恒

18627754021

douheng@chytey.com

孙佳妮

15201086188

scarlett@chytey.com

刘    琳

13313708075

lliu@iue.ac.cn

 

● 会场技术服务

 

李    虎

柳    欣

18965842343

13806024185

hli@iue.ac.cn

liuxin1983@xmu.edu.cn
李招英

13860473552

lizhaoying@xmu.edu.cn

     
           
● 会场安排   ● 会议注册  

辜克兢

13950003604

gukejing@xmu.edu.cn

胡勤梅 13554192326

mary@chytey.com

窦    恒

18627754021

douheng@chytey.com

孙晓笛 18813296455 xiaodi.sun@xmu.edu.cn
           
● 商业赞助   ● 会议财务  
朱    佳 13950159036

zhujia@xmu.edu.cn

许心雅 0592-2880181 xuxinya@xmu.edu.cn
           

海报张贴

 

● 酒店预定及咨询

 
张    君 13860426122 junzhang@xmu.edu.cn

李    璟

18627754146

lijing@chytey.com

卢    巍 18971567453 luwei@chytey.com      

 

登录 注册缴费 酒店预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