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贴报告]南大洋(印度洋扇区)晚第四纪以来的古海洋学演化历史:来自放射虫的证据

南大洋(印度洋扇区)晚第四纪以来的古海洋学演化历史:来自放射虫的证据
编号:3894 稿件编号:280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4 13:50:38 浏览:45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08:39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议:[SP] 张贴报告专场 » [sp1] 主题1、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暂无文件

摘要
在缺乏钙质沉积的南大洋,具有硅质壳体的放射虫是古海洋学研究关键材料之一。本文对东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深海区P1-02岩芯中523 ka以来的放射虫动物群进行了全属种鉴定与统计,并进行了Q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因子1组合(A. denticulata)指示冰边缘区绕极深层水(CDW)上涌的强度具有间冰期增强、冰期变弱的特点,但在部分时间段,CDW上涌的强度、幅度及其对次表层海水温度(SOT)的影响略有差异;因子2组合(Lithomelissa setosa)则显示冰边缘区春季初级生产力冰消期快速增加、间冰期中晚期逐渐降低,主要受控于春季海冰覆盖面积的变化;因子3组合(P. pylonium和Spongodiscidae juv.)的变化表明,表层暖水环境的发育主要集中在间冰期早期,受海冰消退、海水升温等关键过程的影响,在间冰期中、晚期则可能受到CDW上涌的影响;因子4组合(S. haliommaC. davisianaSpongodiscus spp.)显示冰消期和间冰期该区上层水团混合作用的增强可能主要与海冰形成时冰下致密卤水下沉导致的垂向对流或CDW的涌升有关,在末次冰消期和晚全新世则同时受到两个因素的叠加影响。
 
关键字
关键词:南大洋,晚第四纪,古海洋学,放射虫组合
报告人
张海峰
副研究员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稿件作者
张海峰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王汝建 同济大学
武力 广东海洋大学
潘建明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 会务总协调  

● 学术安排

 

辜克兢

13950003604

gukejing@xmu.edu.cn

辜克兢

13950003604

gukejing@xmu.edu.cn

柳    欣

13806024185

liuxin1983@xmu.edu.cn

窦    恒

18627754021

douheng@chytey.com

孙佳妮

15201086188

scarlett@chytey.com

刘    琳

13313708075

lliu@iue.ac.cn

 

● 会场技术服务

 

李    虎

柳    欣

18965842343

13806024185

hli@iue.ac.cn

liuxin1983@xmu.edu.cn
李招英

13860473552

lizhaoying@xmu.edu.cn

     
           
● 会场安排   ● 会议注册  

辜克兢

13950003604

gukejing@xmu.edu.cn

胡勤梅 13554192326

mary@chytey.com

窦    恒

18627754021

douheng@chytey.com

孙晓笛 18813296455 xiaodi.sun@xmu.edu.cn
           
● 商业赞助   ● 会议财务  
朱    佳 13950159036

zhujia@xmu.edu.cn

许心雅 18005960255 xuxinya@xmu.edu.cn
           

海报张贴

 

● 酒店预定及咨询

 
张    君 13860426122 junzhang@xmu.edu.cn

李    璟

18627754146

lijing@chytey.com

卢    巍 18971567453 luwei@chytey.com      

 

登录 注册缴费 酒店预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