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报告]考虑城市形态和气候变化下的新兴数字技术如何交互影响城市PM2.5排放

考虑城市形态和气候变化下的新兴数字技术如何交互影响城市PM2.5排放
编号:168 稿件编号:254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09 22:39:56 浏览: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7:59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议:[S8] 主题8、人文地理与区域高质量发展 » [S8-3] 主题8、人文地理与区域高质量发展(19日下午,109)

暂无文件

摘要
数字化作为城市社会发展升级的新兴技术,已广泛渗入到产业结构升级、智慧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监测等方面。然而,其单因子效应及与城市空间形态和自然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如何影响PM2.5的排放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2005、2010、2015和2020年273个城市样本数据,采用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探讨数字技术等社会经济、城市形态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单因子效应及如何交互作用于中国城市PM2.5的排放。结果显示,在自然因素中,气温是影响PM2.5排放的最高因子,印证了气候变化的风险;人口密度、数字技术和GDP是影响PM2.5排放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城市的中心度和形状复杂度是影响PM2.5排放的主要城市形态因素,且单中心的,斑块形状复杂的城市可能会产生更多的PM2.5排放;社会经济、城市形态和自然环境三个维度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都会增强对PM2.5排放的影响;数字技术是PM2.5排放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它的单因子效应对PM2.5有削弱作用,但与其他因子交互时会增强对PM2.5排放的影响。这启示我们在研究和治理PM2.5污染时,尤其是针对新兴技术的出现,不能仅考虑其单独效应,更需兼顾与其它维度因子的复合作用,以制定更加全面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同时本研究适用于全球其他正在经历快速城市扩张的发展中国家和城市,以及其他正在遭遇PM2.5污染风险的国家和城市。
 
关键字
Digital technologies,Urban form,Interaction effects,PM2.5,Optimal Geodetector
报告人
招建聪
本科生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稿件作者
招建聪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康婷婷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 会务总协调  

● 学术安排

 

辜克兢

13950003604

gukejing@xmu.edu.cn

辜克兢

13950003604

gukejing@xmu.edu.cn

柳    欣

13806024185

liuxin1983@xmu.edu.cn

窦    恒

18627754021

douheng@chytey.com

孙佳妮

15201086188

scarlett@chytey.com

刘    琳

13313708075

lliu@iue.ac.cn

 

● 会场技术服务

 

李    虎

柳    欣

18965842343

13806024185

hli@iue.ac.cn

liuxin1983@xmu.edu.cn
李招英

13860473552

lizhaoying@xmu.edu.cn

     
           
● 会场安排   ● 会议注册  

辜克兢

13950003604

gukejing@xmu.edu.cn

胡勤梅 13554192326

mary@chytey.com

窦    恒

18627754021

douheng@chytey.com

孙晓笛 18813296455 xiaodi.sun@xmu.edu.cn
           
● 商业赞助   ● 会议财务  
朱    佳 13950159036

zhujia@xmu.edu.cn

许心雅 18005960255 xuxinya@xmu.edu.cn
           

海报张贴

 

● 酒店预定及咨询

 
张    君 13860426122 junzhang@xmu.edu.cn

李    璟

18627754146

lijing@chytey.com

卢    巍 18971567453 luwei@chytey.com      

 

登录 注册缴费 酒店预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