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报告]基于GPM探测对青藏高原穿透性和未穿透性深对流特征研究

基于GPM探测对青藏高原穿透性和未穿透性深对流特征研究
编号:1377 稿件编号:55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5:51:14 浏览:44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4:52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议:[S12] 主题12、大气物理与气象气候 » [S12-7] 主题12、大气物理与气象气候 专题12.8(19日下午,222)

暂无文件

摘要
基于GPM卫星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地形资料,对2014-2021年夏季(6-8月)青藏高原地区非穿透性和穿透性深对流降水的时空分布、雨滴粒子谱分布、对应热力结构以及热力学对流层顶异常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非穿透性深对流降水的发生频次和平均近地表降水率普遍大于穿透性深对流降水。非穿透性和穿透性深对流的回波顶高度分别在15~16 km和18~19 km,而两类深对流对应的热力学对流层顶高度近似(均约为17.4 km)。两类深对流降水雷达回波反射率随高度降低而增大,在近地表附近出现最大值。非穿透性深对流潜热释放主要局限于对流层下层,而穿透性深对流的潜热加热较高。非穿透性深对流雨滴粒子浓度垂直分布均匀(5~15 km),近地表雨滴粒子直径较大(2.0~2.5 mm)。而穿透性深对流粒子则集中在10 km以下和回波顶附近(19~20 km),粒子直径较小(1.0~1.5 mm)。两类深对流降水频次峰值出现在午后,降水强度和回波顶高度峰值易出现在傍晚和清晨,对流层顶高度峰值易出现在清晨和傍晚。此外,青藏高原地区非穿透性和穿透性深对流过程中的热力结构也存在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在穿透性深对流过程中,辐散气流下沉使对流层顶上方出现轻微的净增温异常。非穿透性深对流降水发生后,在11 km以下比湿异常更为显著,而穿透性深对流降水后,由于冷却作用使对流层顶附近出现过饱和现象,从而导致对流层顶附近出现轻微脱水。穿透性深对流降水前对流层顶高度异常下降和CAPE迅速增加更为显著,有利于穿透性对流的发生。以上结果有助于提高青藏高原地区深对流活动宏观-微观结构及影响对流层顶附近热力结构和物理过程的认知。
关键字
深对流,GPM,青藏高原
报告人
王瑞
副教授 兰州大学

稿件作者
王瑞 兰州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 会务总协调  

● 学术安排

 

辜克兢

13950003604

gukejing@xmu.edu.cn

辜克兢

13950003604

gukejing@xmu.edu.cn

柳    欣

13806024185

liuxin1983@xmu.edu.cn

窦    恒

18627754021

douheng@chytey.com

孙佳妮

15201086188

scarlett@chytey.com

刘    琳

13313708075

lliu@iue.ac.cn

 

● 会场技术服务

 

李    虎

柳    欣

18965842343

13806024185

hli@iue.ac.cn

liuxin1983@xmu.edu.cn
李招英

13860473552

lizhaoying@xmu.edu.cn

     
           
● 会场安排   ● 会议注册  

辜克兢

13950003604

gukejing@xmu.edu.cn

胡勤梅 13554192326

mary@chytey.com

窦    恒

18627754021

douheng@chytey.com

孙晓笛 18813296455 xiaodi.sun@xmu.edu.cn
           
● 商业赞助   ● 会议财务  
朱    佳 13950159036

zhujia@xmu.edu.cn

许心雅 0592-2880181 xuxinya@xmu.edu.cn
           

海报张贴

 

● 酒店预定及咨询

 
张    君 13860426122 junzhang@xmu.edu.cn

李    璟

18627754146

lijing@chytey.com

卢    巍 18971567453 luwei@chytey.com      

 

登录 注册缴费 酒店预订